他本不伟大,直到被同行所衬托。
1
大家好,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拿破仑的文章,《人们推崇他,压根不是因为他太能打》,探讨了为什么拿破仑即使是一个自封的帝王,却被许多人纪念,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崇拜权力或者个人崇拜。我提到,拿破仑虽然是法国的皇帝,但他生前并未获得那么广泛的崇敬,尤其是在他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实际上,拿破仑做出了不少让人反感的事情,这也让他在整个欧洲,甚至在法国的许多人眼中并不是一个完全受欢迎的人。首先,他破坏了法国及欧洲贵族的等级制度,得罪了许多保守的贵族派别;其次,他的自封帝王行为激怒了共和派;他的大陆封锁政策让工商业者大为不满;而他多年的征战使得他在铁蹄所至的地方,甚至在底层人民当中也积累了不少怨恨。在法兰西帝国的末期,除了他的亲信军队,其他的反对派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地区可谓层出不穷。1812年,他的远征俄罗斯计划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与不满。
展开剩余82%另外一个很少被提及的事实是,虽然拿破仑在1814年和1815年两度逊位,并且在反法同盟的压力下同意辞去皇帝职务,但他的这两次逊位,实际上是经过了法兰西帝国议会的表决。这意味着,拿破仑的离开并非是巴黎民众的强烈要求。在拿破仑离开巴黎时,他与巴黎的告别场面充满感伤,但实际上,这些“依依不舍”的人群,往往是拿破仑的支持者。至于巴黎普通市民,在这场历史剧中,反而保持了相对的沉默。
然而,到了1840年,情况完全改变。当时,奥尔良王朝政府为了响应民众的强烈要求,终于决定将拿破仑的遗体从圣赫勒拿岛接回巴黎。这个决定引发了空前的民众热情,甚至有90万巴黎市民在寒风中涌上街头,欢迎这个曾经的“皇帝”回到家园。即使是年过花甲的老禁卫军,也穿上军装,送别他们的将军,完成最后的告别。
法国政府随后为拿破仑修建了一座辉煌且奢华的墓葬。拿破仑的遗体被严密保护,在七层棺椁的包裹下,十二位胜利女神守护着他的灵柩。如今,如果你去巴黎的荣军院参观,看到拿破仑的墓碑,你会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葬礼,更像是对一位神明的祭奠。
到了1848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凭借着压倒性的选票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几年后,他又凭借同样的选票称帝,仿佛在继承他叔叔的伟大事业。路易·波拿巴的成功并非偶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断强调的一句话:“我是拿破仑的侄子!”就这一句话,让他顺利当选总统。此时,拿破仑的影响力在欧洲几乎达到顶峰,尤其是在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地区,拿破仑的粉丝如同春天里的庄稼,迅速蹭蹭蹭地冒了出来。甚至在这个时期,海涅为拿破仑谱写的《两个掷弹兵》,以及波兰国歌《波兰没有灭亡》,都在欧洲广泛流传。
令人惊讶的是,拿破仑的崇拜并没有在他征战四方、天下无敌的巅峰时刻达到高潮,而是在他辞去皇帝职务后的三十年里,达到了最顶点。那么,在这三十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谜团的答案,著名作家雨果有一句精彩的评论:“失败反而使失败者显得更伟大,倒下的波拿巴比站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即使失败,依然庄严卓越,罪恶中依然显现雄才。”但雨果的这番话虽然文学性十足,却未能回答为什么在拿破仑的辞去皇帝后的三十年里,他的声望反而不断上升。答案也许隐藏在那段时间的历史中,虽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政治事件,正是因为这种“什么都没发生”,才让“倒下的拿破仑”变得更具崇高的象征意义。
2
不久前,我读了智本社的一篇文章《历史的垃圾时间》,它从某种角度来看,描述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三十多年,这段时间可以被视作欧洲的“历史垃圾时间”。17到18世纪的两百年,是欧洲思想最为活跃、名家最多的时代,启蒙时代的理念逐渐成熟。然而,当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的历史似乎进入了停滞状态。拿破仑的战败,反法同盟的贵族们在维也纳会议上试图将欧洲历史带回到没有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时代。听起来这个想法有些荒唐,但奥地利外相梅特涅却将这一计划付诸实践,并一度取得了成功。
梅特涅的“欧洲均势外交”理念被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所研究并借鉴,基辛格的外交手腕被誉为梅特涅的完美模仿。然而,梅特涅外交成功的关键,却是他的“反革命”策略。梅特涅通过在各国之间制造一种共同的假想敌——革命的人民,成功地联合了欧洲的君主们,以防止法国大革命再次上演。
3
梅特涅的成功并没有结束这场政治斗争,反而在欧洲引发了更为严峻的政治局势。1819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政府借助“神圣同盟”的支持,不仅屠杀自家民众,还通过严苛的法案压制言论和集会自由。梅特涅及其同伙的高压政策,使得整个欧洲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监狱中。
而梅特涅在奥地利的统治尤为严酷。梅特涅实施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甚至连从外国进口的瓷器,如果上面写着“自由”字样,也要被清除。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压制了思想自由,还让全欧洲的人民感到窒息。
4
然而,拿破仑的影响力却在这个压抑的时代持续增长。1840年,法国民众强烈要求将拿破仑遗体从圣赫勒拿岛接回巴黎,最终在奥尔良王朝的妥协下,拿破仑的遗体回到了巴黎。这个举动不仅显示了法国民众的力量,也昭示了“历史的轮回”。拿破仑的崇高地位,反而在梅特涅及其同僚的压迫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5
1847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让“维也纳体系”彻底崩溃。紧接着,1848年,“人民之春”的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奥尔良王朝,而在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区,革命浪潮也迅速蔓延。最终,梅特涅和他的“欧洲均势”体系彻底崩塌,历史的车轮再次滚动。
6
总结来看,拿破仑的声望并非简单的个人崇拜,而是与同时代其他领导者相比,展现出了一种不同的政治风格。他的失败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伟大,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单纯从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要看其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如何对比。在拿破仑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最具改革力的领导者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线下配资官网-平台配资-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