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晓琳论疾 朱晓琳论疾
2025年08月30日 17:17 河南
肾虚患者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困境就是:补药不敢吃,调理没方向!
不少患者跟我反馈:明明觉得肾虚,用了温阳的药,不但没效果,还会上火、口干舌燥;用了滋阴的药,症状不仅没改善,反而腰膝更酸、腹泻加重;甚至同样的补肾方,别人用了见效,自己用却越补越虚!
这让很多肾虚患者很费解:明明在认真补肾,为什么到头来非但没效果,还添了新毛病?
其实这不能怪药也不能怪大家,肾虚背后的病机非常复杂,有阳虚、阴虚、夹湿、夹瘀等等情况,盲目用药自然容易“虚不受补”。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也有简单的判断方法——从舌象入手,肾虚的舌象往往很典型,比如舌淡、舌红、苔腻等。
教大家一个口诀:舌淡先温阳,舌红先滋阴,苔腻先祛湿,牢记之后再面对肾虚问题,能避免80%的误区!下边详细讲讲其中的缘由:
1.舌淡(淡白、胖大):补阳不急,温阳为要!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疑问:舌淡、胖大不是明显阳虚吗?为什么不直接补阳?
因为肾阳是火力,能温化水湿。舌淡、胖大甚至有齿痕,多是阳虚导致水湿停滞,此时若直接用猛药补阳,相当于往冷炉里堆柴,不但烧不起来,还会让湿邪与补药纠缠,加重腹胀、上火。
正确的做法是先温阳化气,让肾阳的火力慢慢起来,带动水湿运化,再逐步补阳。
推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它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利水化湿,温阳不燥烈,化湿不损伤阳气,适合舌淡、胖大、怕冷、夜尿多的阳虚夹湿人群。但舌红、口干的阴虚者禁用。
2.舌红(干红、少苔):滋阴为首,忌用温燥!
肾虚导致的舌红,尤其舌面干红、少苔甚至无苔),多是肾阴不足、虚火内生,此时若盲目用温阳药,只会加重虚火,导致口干、盗汗、腰膝酸热更明显;就算用了滋阴药,若不兼顾清虚火,也会补而不化,效果打折。
为什么不能急着“灭火”?因为这里的火是阴虚导致的虚火,根源是阴液不足,若用苦寒清热药,会进一步损伤阴液,越治越虚。
推荐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它以熟地、山茱萸滋阴填精,丹皮清虚火,茯苓、泽泻防滋腻,既能补阴液,又能清虚火,适合舌红、少苔、口干、腰膝酸热的肾阴虚人群。但舌淡、怕冷的阳虚者禁用。
3.苔腻(白腻或黄腻):补肾不急,祛湿为先!
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多是肾虚夹湿,此时肾虚是本,湿邪是标。若直接用补肾药(不管温阳还是滋阴),补药会与湿邪纠缠,导致湿邪更重,出现腹胀、阴囊潮湿、大便黏腻等,反而加重肾虚。
很多人觉得有湿就该猛祛湿,但肾虚夹湿的关键是湿邪阻碍了肾气运行,过度祛湿会损伤肾气,让虚证更明显。所以要先祛湿、再补肾,才能让补肾药真正被吸收。
推荐中成药:萆薢分清饮(或配合参苓白术散)。它以萆薢、石菖蒲祛湿分清,茯苓、白术健脾助运,先把湿邪化掉,再根据阳虚或阴虚加用补肾药,适合苔腻、阴囊潮湿、腰膝酸重的肾虚夹湿人群。但舌红少苔的阴虚者慎用。
肾虚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肾为先天之本,涉及阴阳、水火、湿瘀等复杂关系,盲目用药很容易加重不适。
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先辨清是阳虚、阴虚还是夹湿,再对症调理,才能真正做到补而不滞、养而不耗,让肾虚调理事半功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倍顺网-线下配资官网-平台配资-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