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加沙边境的农田上时,以色列南部居民阿米尔的手机突然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
他跌跌撞撞跑向防空洞,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这位52岁的农场主后来才知道,就在那个犹太教安息日的清晨,1500名武装分子突破了号称"中东最智能"的边境防线。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各国代表为停火协议吵得面红耳赤。当以色列代表发言时,二十多个国家的外交官集体离席抗议。这种场面在联合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却成为内塔尼亚胡执政生涯的日常。这个人口不足北京朝阳区三分之二的小国总理,为何总能掀起国际舆论的惊涛骇浪?
特拉维夫街头,每周六的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示威者用3D投影技术将血红色手掌印打在总理官邸的外墙上,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阵亡士兵名单。有趣的是,同样的抗议者从不前往加沙边境示威,他们的标语牌上永远只写着"内塔尼亚胡下台",而不是"停止战争"。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默里在播客节目中提到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西方社会对哈马斯领导人的批评,远不如对以色列总理的指责来得猛烈。就像小区物业永远只敢催缴那些按时交费的业主,对那些长期拖欠的住户反而客客气气。民主国家就像班级里那个总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好学生,因为老师知道批评他有用。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民调显示,战争爆发初期内塔尼亚胡的支持率飙升到38%,比战前高出12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在特拉维夫大学的最新调查中回落至28%,但仍有超过六成民众认为换别人上台也未必能更好应对危机。就像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员工们虽然抱怨CEO决策失误,但真要换帅时又担心新人更不靠谱。
内塔尼亚胡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视频下,点赞最高的评论写着:"全世界都在教犹太人怎么做受害者。"这句话道出了某种微妙的现实——当哈马斯发射火箭弹时,国际社会呼吁克制;当以色列反击时,同样的声音却要求立即停火。就像要求拳击比赛中的一方必须遵守规则,而对另一方的犯规视而不见。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的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主流媒体关于内塔尼亚胡的报道中,负面词汇出现频率是报道伊朗总统莱希时的三倍。这种差异在社交媒体上更加明显,推特上每分钟就有17条批评以色列总理的推文,而提到哈马斯领导人的推文中,近四成带着声援标签。
战争进入第七个月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草坪上支起了上百顶帐篷。学生们高喊解放口号时,很少有人去了解1948年以来的五次中东战争历史,更不知道就在他们集会现场三公里外,犹太社区墓地里新增的坟茔中,躺着二十多个在音乐节遇难的年轻人。
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的幕僚长私下透露,总理每天只睡四小时,床头永远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丘吉尔二战回忆录》,另一本是希伯来文版的《孙子兵法》。这种细节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总能在国际舆论的围剿中找到突围路线。就像下棋时被对手四面围攻,却总能在绝境中走出意想不到的妙手。
当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画面在全世界传播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以色列南部城镇斯代罗特的地下医院里,躺着数十名因长期躲避火箭弹而患上焦虑症的儿童。这种选择性关注就像拿着放大镜只照故事的一个角落,却假装看到了整幅图画。
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专栏中写道:"评判一个领导人,要看他给民众带来了安全还是灾难。"这句话放在当下显得格外尖锐。当全球舆论场忙着给内塔尼亚胡贴标签时,或许应该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换作是你,面对边境那边的火箭弹、国际社会的指责、国内民众的分裂,能拿出比现在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倍顺网-线下配资官网-平台配资-十大股票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